中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中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增创文化事业发展新优势,积极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让群众享有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高品质全面小康建设增添文化底色。
■一、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彰显文化小康活力
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山市按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进行公共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从三个方向稳步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创新工作,为文化小康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融合体制内外资源,创建服务体系二维模式
中山结合创建示范区的任务要求,依托当地特色文化场馆发展态势良好的优势,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设计为二维模式,其中共享文化馆是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二维模式的创新亮点。目前,中山已建立起以市文化馆为总馆、镇街文化馆为分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行政纵向结构,正在探索形成以市文化馆为总馆、社会机构建立的主题化特色化文化馆为“共享文化馆”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横向结构。通过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二维模式,中山成功引入社会力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推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个性化、特色化的供需有效对接,拓展市文化馆的阵地资源和服务资源。
(二)打通“最后一面墙”,创建“邻里文化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标准,规划和建设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规定,中山市于2019年出台《中山市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文化设施“邻里文化家”试点工作方案》,选取市内符合条件的居民住宅小区,利用其公建配套设施,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建设新型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邻里文化家,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延伸至住宅小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面墙”,提高公共文化覆盖面,满足现代居住形态下居民就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享受公益文化产品的需求。
(三)促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场馆服务活力和效能
中山计划结合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岐澳古道文化遗产游径和华人华侨文化遗产游径,开发和推广等公共旅游工作,探索将共享文化馆试点单位纳入到全市文化旅游路线当中,实现相关场馆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中山计划将中山纪念图书馆、博物馆群等市级大型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镇街公共文化场馆以及共享文化馆和邻里文化家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场馆纳入全市全域旅游智慧导览系统,提高群众知晓率和综合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的运营活力和服务效能。
■二、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小康的“压舱石”,直接影响人民群众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效。中山积极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
(一)文化设施水准不断提高
截至2019年,中山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68.65万平方米。2020年初,我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已超过2000平方米。中山市成功完成文化部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270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成高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我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三三三”模式被原文化部评为公共文化服务重点改革创新范例并向全国推广,被广东省委改革办列为全省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向全省推广。火炬开发区、小榄镇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二)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
全市拥有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纪念图书馆、市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场馆与社会力量举办的重点文化场馆形成“一张网”、“一网通”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格局。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中山已拥有63家电影放映单位、1家文化艺术馆、24个到达广东省特级标准的镇街文化站、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26座档案馆等。2018年中山市新建设街区自助图书馆26家,实现了阅读系统对镇街的全覆盖,自助图书馆已纳入全市的通借通还系统,为群众阅读提供便利。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的中山市博物馆群项目将于2020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三、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是文化小康的具体表现。中山依托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让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更为富足。
(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种类丰富
中山市提供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品项目,不断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一是打造“全民阅读”之城,推进“伟人故里·书香中山”等全民阅读活动和“市民选书、政府买单”等惠民活动,大力推进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每年组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逾500场。二是打造“中国合唱之城”,每年举办一项全国性大型合唱活动。三是打造“全民艺术普及之城”,全市广泛开展各类常态化、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技能培训,各级文化场馆每年举办300多场培训、讲座、展览。四是打造文化关爱之城,推出“绿色暑假·缤纷文化”“文化关爱 筑梦中山”“村村好戏”等一批文化关爱系列活动,注重将服务资源向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等特殊群体和乡村基层倾斜。
(二)文化惠民工程成果丰硕
中山大力实施文化暖心工程,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大力开展送戏下乡、送展下乡、送培训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100%。全面落实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免费开放和错时开放、服务内容对外公示制度,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多彩。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开展“播种文化·圆梦乡村”行动,完善“结对子、下基层、种文化”帮扶机制。各级公共文化场馆管理部门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场馆等单位组成了非营利公益性组织——公共文化服务联盟,2019年依托联盟的共建共享机制,举办了“文化关爱·筑梦中山”三进活动、中山市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山市青少年阅读志愿服务培力计划等一系列的惠民文化活动。
(三)大力构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中山市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平台——“你点我送”中山文化惠民通整合各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由各镇街按需点单。该平台开通至今,已提供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项目100多个、活动1414场,受惠群众近40万人次。中山设立了“文旅中山”有线数字电视专区,让文旅公共服务进家入户,打造中山市文化馆云课堂,开启全民艺术普及新模式。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投资1000万元建设“中山文旅云”平台,建有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5个、外购数字资源数据库37个。中山市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建成贯通市镇村三级的中山市“e启阅”数字资源平台,累计点击量达4178万人次。
(四)大力推进文化品牌活动
中山打造“一镇一品”基层文化品牌,推动“小榄菊花会”“西区醉龙文化节”“石岐休闲旅游文化节”“古镇灯光文化节”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发展。坦洲镇、南朗镇、小榄镇获评“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其中坦洲镇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到2020年,每个镇街至少会培育和发展1个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四、优化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并以专门一个部分阐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征程。中山的文化事业需乘势而上、不断提升、繁荣兴盛,从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强化面向需求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等方面全面发力。
(一)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与顶层设计
(1)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强化主导作用,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把域内相关的文化资源吸纳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来,加强部门间合作,及时处理解决好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
(2)培育多元参与主体。除了政府在供给过程中充当主导者外,还需要吸引社会组织、企业和群众等主体参与公共文化体系的共建共治共享。同时各类主体之间加强沟通联系,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共同体,群策群力,实现多样化供给方式的协调运用。以群众的文化需要为中心,积极贯彻政府为主、第三方社会组织为辅、合作共赢的原则,从而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向着健康、多元的方向发展。
2.拓宽多元的资金筹措渠道
(1)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政府应该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基本经费,并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避免资金滥用和浪费,杜绝资金违规使用和贪污腐败,确保财政资金“用之于民”。
(2)鼓励社会资金的积极参与。以“邻里文化家”为例,作为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延伸至住宅小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面墙”的有力举措,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建议挂靠中山市慈善总会设立“中山市邻里文化家公益基金”,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开展公益募捐活动,更广泛地吸纳社会资金参与“邻里文化家”建设,更好地统筹资源用于补贴场地建设、资助文化活动创新、奖励社区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兑换文化服务志愿者积分等,也能让社会捐款的监管更加公开、透明,为各个“邻里文化家”持续输氧、造血。
3.多举措构建文化人才矩阵
(1)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是要注重吸纳有较高文化素养并愿意投身文化公益服务的人士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并利用讲座、交流会、拓展活动等形式开展文化志愿者的培训,不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素养与能力;二是要重视培育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以项目补贴、资金扶持等形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
(2)加强基层文艺骨干培育。基层文艺骨干是群众文化的“带头羊”。建议组织力量对新时期全市基层文艺骨干队伍进行普查,突出重点,对有实力的基层精英文艺骨干队伍进行艺术项目攻关;对本市优秀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保护,对特有的传统技艺扶持推广。
(二)强化面向需求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1.进一步拓展需求表达途径
(1)线上与线下结合收集需求。群众的文化需求表达方式和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的影响。应该充分运用线上与线下的各种渠道,以便让群众的文化需求能够及时而充分地吸纳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决策中来。
(2)建立“需求清单”与“项目库”。始终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提供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建议一方面按年龄、学历、性别等细分人群,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清单,并向各文化组织、机构公布,然后通过“发单”或“接单”的方式,对接群众需求。另一方面可收集各个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的服务项目信息,建立“项目库”,提供给群众“点单”,实现供需双向互动,需求精准对接。
2.多维度整合公共文化资源
(1)纵向整合各级文化资源。基层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要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均衡化,让更多人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需要将各级优质的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建议将市、镇街、社区三级的文化资源整合成互联互通的有机整体,将“邻里文化家”建设成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建设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超市”。
(2)横向整合各单位文化资源。建议以镇街各文化部门为主导,联动各文化活动中心、部门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组建各镇街的文化资源联盟、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整合镇域文化资源,让封闭式的社区及文化中心服务转向联动式的公共服务,并实现文化资源在基层高效流通。
3.加大对品牌的打造与推广
(1)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基于群众需求、群体特点等情况,结合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发掘打造多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结合中山市的民俗、节日庆典,组织、举办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保持社区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生机活力,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采取不同方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不断创新文化服务的内容,让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2)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推广。一是要注重用新媒体培养群众的归属感与忠诚度,如在微信群或公众号及时推送公共文化活动的预告,并参与群众的咨询互动;二是注重基于新媒体应用平台的线上活动,如用积分奖励的方式发动群众通过微信或微博转发活动照片与感想,还可以用直播、拍摄短视频等方式对活动内容进行传播推广,突破时空的限制。
(作者系中山市香山智库研究院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