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炬开发区的得能湖公园里,秀美的风景中藏着一座全玻璃结构的自助图书馆。置身闹市中的公园,拥有完善的自助借还设备和明亮、洁净的自助阅读空间,让这个图书馆一开放就迅速成为附近居民心目中理想的阅读场所。
得能湖公园自助图书馆是中山市34家自助图书馆之一。在开放之初,这个自助图书馆也曾面临运营管理上的难题。“现在我们的公共文化设施越建越多。政府投入资金进行前期建设,但建好了之后后续该怎么运营?” 火炬开发区宣传文体服务中心主任李慧的提问,是中山目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面对这一问题,火炬开发区展开了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的尝试,成功将得能湖公园自助图书馆打造成为“零费用”运营基层公共文化场馆。
近年来,围绕人民群众的多样文化需求,中山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共同发展”的建设格局,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目前,中山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在共享型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民间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文化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培育、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引入社会力量,“零费用”运营效果惊艳
走进得能湖公园自助图书馆,全玻璃结构的两层架空建筑带来的景观视觉效果堪称赏心悦目,全套的书籍自助借还设备为读者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整洁干净的室内环境也让人舒心。桌椅和投影仪等设备让这里得以每周举行阅读分享沙龙,而一楼一侧的吧台则为读者在阅读间隙提供了饮品和小食。不知不觉间,这个图书馆已经成为了这片区域内阅读爱好者们的必去场所。
开放之初,得能湖公园自助图书馆也曾采取全自助的方式是进行无人值守的运营。但李慧发现,图书馆的自助设备虽然能够满足自助借还的条件,但在人流不断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安全和卫生问题。同时,后续的运营支出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目前,火炬开发区一共建设了4家自助图书馆,分别针对各自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运营方式。对于得能湖公园自助图书馆火炬开发区决定将得能湖公园自助图书馆的场地交给火炬开发区阅读协会运营管理。
“不收租金,水电由政府负责,” 火炬开发区阅读协会会长罗秀云说,“我们在盈亏自负的基础上,负责场地的管理使用、卫生清洁、图书摆放、讲座举行等工作。”同时,管理方也通过开设饮品吧台的方式来创造收入。
去年,火炬开发区阅读协会正式成立。今年6月份,他们正式接手了得能湖公园自助图书馆的运营。由于自身便有组织和参与阅读活动的追求,阅读协会将图书馆运营得有声有色。“一方面场地设施保养得好,另一方面活动组织能力强。”李慧评价道。
4个多月的时间,阅读协会在图书馆中举办了四五十场活动。“我们的活动一般在下午一点半到三点之间举行,包括亲子绘本阅读,白领共读一本书等。” 罗秀云说。活动开展的顺利和成功,让他们在线上的社群运营也取得了突破:微信社群的读者数量从一开始的6个人增加到了900多人。
这一数字,充分印证了该图书馆运营的品质和城市。得能湖公园自助图书馆的“零费用”运营成功案例,为中山未来越建越多的基层公共文化场馆的管理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集纳资源,繁茂民间力量“开枝散叶”
两年多前,著名油画家徐明来到中山市南朗镇石门村,在这里租下了一个占地两亩的大院子,将其改造成为共享艺术空间“南方画院”。今年国庆前后,随着“中山书房”的挂牌,这个院子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一个以艺术类阅读分享为主题的特色阅读空间。
在拓展中山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过程中,按照“哪里有阅读需求,就建在哪里;哪里风景好,就建在哪里;哪里人流密集,就建在哪里”的原则,中山将自助图书馆嵌入到基层的薄弱和空白点,并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共享阅读空间,以资金和资源扶持促进社会化发展。
“中山市图书馆系统为我们这里提供了2000册图书,”徐明说,“加上社会各界的捐助,现在我们的阅读空间书籍超过3000册,艺术类书籍占比可能超过一半以上。”徐明计划,未来将在这里定期举行艺术家沙龙聚会与艺术培训。
为推动“共享阅读空间”提升服务效能,并因地制宜实现自助化服务,中山市根据各“共享阅读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行分级管理,分为a、b两级。对a级共享阅读空间,由中山纪念图书馆配送图书,纳入全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图书通借通还、自助借还服务;b级共享阅读空间,由企业为读者提供就地阅读的休闲场所和阅读书藉,图书由社会力量在图书馆的指导下购置和更新。除了徐明的南方画院外,位于南朗镇左步村的“左步书屋”、东区的“北望书屋”等一批网红书屋均建设成为a级共享阅读空间。目前,在共享阅读空间建设上,中山已完成18个建设点的评审工作。
改变行政层级文化设施由政府统一包揽的管理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是中山降低人力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重要举措。发育相对健全的社会组织,对于中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发达的民营经济为社会力量的广泛开展提供了优良土壤。这一具有中山特色的公共文化创新实践,体现了中山博爱、创新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