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这个著名的侨乡,华人华侨曾率先传递思潮,启迪国人。于实务上,他们不仅出资创办实业,报效国家,更集智营建家园,建设故土。而在中山的华人华侨文化遗产游径中,我们也会看到,作为一定时期内华侨和华人在粤港澳地区活动见证的文化遗产载体,游径中的史迹见证了他们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历史。
前往沙溪、大涌等地游玩,还有什么比吃一顿隆都美食更让人欢喜的事情呢。
本期我们介绍的便是其中一条线路——“寻味隆都,休闲之旅”。线路以沙溪、大涌为代表的隆都文化为核心,依托传统隆都美食、4a级景区大涌红博城,整合安堂石板古街、卓旗山庄等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组成一个“唤得起乡愁、留得住脚步”,让舌尖满足的文化休闲景点。
“隆都”原是香山县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始自南宋,现在的沙溪、大涌两镇是其主要构成部分。从饮食传统来说,沙溪、大涌的本土菜都可统称为隆都菜,即为隆都传统饮食习俗,这项习俗在中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隆都人善于利用自家种养的五谷、蔬果、牲畜等食材资源,制成独具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气息的传统饮食,在这些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年糕、芦蔸粽、三稔包了。
时至今日,沙溪、大涌仍然保留着传统的隆都饮食习俗,过年炊年糕压岁,端午节包芦蔸粽,年末开始制作三稔包……作为著名侨乡,旅居港澳的同胞及海外乡亲,对隆都传统饮食习俗更是赞誉有加,并将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习俗带到了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美加等地区。
眼看着很快又到新年,“年糕”开始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传统食物。在中山的隆都地区,民间就流传“沙溪年糕,米好水好,猪油香滑,便宜年糕”的谚语。
隆都地区的百姓普遍认为,吃年糕,就是取其“年糕年糕,步步高升”的寓意。除了在新年蒸年糕之外,隆都一带的百姓,在嫁女时也会用年糕作为新娘的嫁妆,以此祝愿新人“年年高中”,名禄双收。
又至岁末,除了年糕外,正当季的便是“三稔包”了,一般需等到每年年末、春节前,木瓜、三稔丰收的时节,才能大量生产制作。
清朝时期,沙溪申明亭村杨用卿任官在外,回乡探亲期间欲带些家乡特产馈赠同僚,一时无法找到。一天饭后,他顺手拿几片三稔干一边咀嚼一边踱步。忽见一乡亲送来一碟熟姜,他随手拿一块放入口中与三稔干共嚼,顿觉味道新奇,酸辣适口,香甜有味,心中顿觉一亮:何不用三稔干包裹姜丝等物,加上各种配料,制成食品,以赠同僚?后来,乡亲及同僚食后都赞不绝口。经过杨用卿的后人改良发展,三稔包就成为沙溪镇的传统特色小吃。其味道甜酸甘辣,开胃消滞,男女老少咸宜。
1970年以后,龙头环、申明亭村中不少村民以制作三稔包作为家庭副业销售,或作为家乡特产馈赠亲友。三稔包流传到港澳地区及澳大利亚等地,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