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得真趣 不如吃茶去-亚博安卓下载

一壶得真趣 不如吃茶去
发布时间:2014-08-01 来源:中山商报
    国学大师饶宗颐赠予博雅的书法作品

制壶表演现场。

王亚平

周全

纪贤

杨海峰

戴春华

参观博雅。

大师们和博雅人士合照。

茶会。

   【核心提示】
    茶是中国国粹,古今文人雅士多爱茶,宋代词人苏轼曾言“上茶妙墨俱香”,国学大师饶宗颐曾题“茶中乐”,岭南画派大师杨善深曾题“吃茶去”等作品……每当聊及茶文化精髓,不得不提茶的载体茶具,而提及“茶具之王”,则非宜兴紫砂壶莫属。
    近年来,紫砂壶亦因其天然不可再生性及艺术性,在收藏投资市场备受热捧。7月26日至8月17日,作为“2014博雅书市”的活动之一,中山博雅举办“吃茶去——紫砂千壶展”,活动精选逾千把紫砂壶及紫砂作品亮相,王亚平、周全、杨海峰、戴春华、纪贤等名家在26号莅临现场与中山藏家交流。本次活动将以中山博雅为桥梁,搭建宜兴中山壶茶文化交流的平台。
    【首日盛况】
工艺师现场表演制壶陶刻
    打泥片、围壶身、拍身筒、上壶底、拍壶口……千壶展开展当天上午10点半,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纪贤向大家展示了全手工制作紫砂石瓢壶的过程,持续将近两个小时的制作吸引了大批市民围观,不少市民更是现场提出与紫砂壶有关的问题。
    只见纪贤将左手放于壶内顶住壶身,右手拿搭子不停在外拍打壶身,在“啪啪啪”的清脆响声下,观众感叹紫砂壶制作过程的不容易。纪贤介绍,制作紫砂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用工具修整壶身,定壶型。好的壶型则显饱满和谐。在该紫砂壶制作完成后,有细心的观众发现,这个壶胚的壶嘴是没有开孔的。纪老师解释道,是因为这一个紫砂壶胚现在还没有完全的风干,如果马上开孔就会使壶身变形,影响成品的效果。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同样吸引了不少小朋友驻足观看,更有好奇的小朋友在表演结束后捏了捏工艺桌上的紫泥条。
    在纪贤为大家展示紫砂壶的手工制作过程的同时,其身旁还有位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员杨海峰为大家表演紫砂陶刻,其基本步骤是在紫砂器成型后,放入窑之前用刻刀在紫砂壶坯上进行书画刻绘,这需要工艺师具有绘画艺术功底。只见杨海峰左手握着壶身,右手拿着刻刀仔细刻画,一横一竖都格外仔细。 杨海峰介绍,他用的是风干完成但尚未烧制的壶坯,刻画时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用力提拿,否则会留下指纹或破坏壶型。
工艺师参与品茶会参观孙中山故居
    展场共分为“大师壶”、“新壶”和“老壶”品鉴区,“大师壶”品鉴区展出从明代至今的十大经典紫砂壶型,其中包括清代名家邵大亨的“鱼化龙壶”和现代名家顾景舟的“提璧”等传世名壶。除了品鉴名壶的“形气神”外,市民还可以通过展览柜内外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以及三种紫砂泥烧制前后的实物,了解紫砂壶从矿石到成品的制作过程。
    当天下午,工艺师们在短暂午憩后于展览现场举行品茶会,王亚平大师更是频频即席挥毫,赠予茶友和壶友们墨宝。同行的宜兴紫砂资深研究者蒋荣根表示,紫砂壶可用、可玩、可赏,是工艺师的劳动创造,也是工艺师的创造力和精神智慧的结晶,用紫砂壶泡茶是与工艺师之间的无言交流,能让人心境澄澈,这也是品茶的境界。
    27日早上,工艺师们在返回宜兴前参观位于南朗翠亨的孙中山故居,赞赏中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近代历史功绩,并认为中山安逸舒适的城市属性利于艺术创作,希望日后能多来中山,与壶茶文化爱好者相聚。
    据了解,本次活动将持续至8月17日,市民可在现场私人定制全手工的仿古紫砂壶,还可以参加每周末举办的茶道表演、新茶品茗等活动。
    【千壶展“师说”】
    王亚平
    制新壶不难制体现意境的新壶难
    简历: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1952年生,1976年毕业于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现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30多年专业从事紫砂陶艺术品的创作研制工作,作品20余次荣获全国性艺术评比金、银、铜奖项。
    紫砂壶是紫砂艺术的代表者之一,所谓“艺术生活化”让紫砂壶同时具备了使用和欣赏价值。优秀艺术家是紫砂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其必须懂得欣赏老前辈经典,这是“初哥”工艺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制作一把新壶并不难,难的是这一新壶的创造,该如何把一个紫砂壶的意境体现出来。如中国画一样,本身品质好,从中可体现传统文化共性和作家的独特风格,紫砂工艺也有其独特的儒雅品质,其本质是实用性,随着经济发展紫砂壶也变得可供观赏,追求具备“形气神”的视觉美丽和谐,成为工艺与思想意境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如今玩壶的人往往不在乎制壶者的荣誉衔头高低,也不在乎是全手工还是半手工,只要工艺到位就好。毕竟全手工的东西年产量较少,如今社会上仍有人为了填饱肚子而从事工艺生产活动,通过临摹工艺品来过生活,在社会上也对这方面的作品有所需求,现在很多的陶艺评比也不让传统优秀作品参评,而让给了新作品参与;但另一方面,工艺与思想意境都具备的高级工艺品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恰恰是推动紫砂工艺向高峰发展的源泉。
    周全
    打破传统学艺体制利于紫砂工艺与时俱进
    简历: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972年生,大学美术系毕业,从事紫砂茗壶等陶瓷产品的创作与设计,利用紫砂泥古雅的色泽和可塑性强的特性进行探索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制作工整精细,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深受中外客商和收藏家的喜爱与珍藏。
    一谈起紫砂壶,市民往往想到这是上了年纪的人的兴趣,距离自己很遥远,但其实紫砂文化是老少咸宜的艺术。在宜兴的小学,每周会有一节“陶娃学紫砂”课程,周全的工作室也会在邀请茶友的时候,鼓励其将自家小孩也带来,让后者通过紫砂原料diy 制作小摆件,营造下一代接触紫砂工艺的机会,让他们对紫砂文化形成初步了解。
    过往年轻人大都拘泥于 “家族式”或“师徒式”的学艺体制中,让闭门造车般的传统框架成为桎梏,影响年轻人在传承过程中的创造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这些体制正逐步被打破,陶艺学校的繁荣让紫砂工艺传承有了老中青三代相互促进的机会。周全认为,相对开放的传承体制能让紫砂壶内涵与时俱进,比如在紫砂壶中添加书画、红木、金丝、玉石等元素,更加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但同时不能丢掉紫砂壶的实用性和“形气神”的观赏因素。
    纪贤
    “80后”学艺不能只看行业的“赚钱能力”
    简历: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1983年生,自幼受陶文化熏陶,毕业于无锡市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之后又进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培训,作品以光货见长,所制作品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深受业内人士喜爱。
    我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从学校毕业时成绩并不算突出,对紫砂工艺也没能提起兴趣。但从事这个行业的长辈推荐我到外面实践,就像毕业生上班那样,兴趣就逐渐浓厚起来了。
    “80后”的玩心都很重,我们那一届大部分同学都到其他行业去了,极少留在宜兴从事对口的职业。我想给有志加入紫砂行业或者正在犹豫当中的年轻人一些建议,心态要放宽,不应太看重这个行业的“赚钱能力”,而应注重技艺上的修炼,就像我在博雅表演的制壶工艺中,“打泥条”和“拍身筒”是制壶最关键的步骤,学校学习也许只需要一年半载,但实践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与传统大师不同在于,年轻人受其他文化的冲击较多,对紫砂工艺的理解有了更多的创新力和生命力。作为紫砂工艺的接班人,接下来我将以身作则,锻炼和发挥好自己的技艺。
    杨海峰
    全手工作品价值更高
    简历:国家级工艺美术员。1972年生。师从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贾益芳,作品擅长光器、石瓢、仿古系列,所创作品线条流畅,气韵生动。对紫砂器的装饰艺术(陶刻)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运用,更以篆刻山水与花鸟为题材的作品见长,博得同行和收藏家的广泛好评。
    不少市民认为半手工紫砂壶没有全手工的效果好,这是认识误区。其实半手工也是全手工的一种,其制作出来的气形更为规整,壶体形状更符合几何意义上的美感。而全手工的价值之所以比半手工的高,是因为其具有独一性,即便是同一个工艺师按照同一个灵感打造,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且全手工的工艺周期是半手工的4-5倍,这也是其价值体现。
    我制作的都是全手工作品,虽然周期是长点,但我并非以营利为目的。在丁蜀镇我们会请老艺人为年轻工艺师讲解全手工的技巧,每年都会组织相关的培训。所以即便制作紫砂作品的辅助工具越来越先进,“紫砂热”也逐年升温,但全手工作品仍有其生存空间和生命力。
    戴春华
    用原料紫砂泥作泥绘更能浑然一体
    简历:国家级工艺美术员。1976年生,自幼就与紫砂有着不解情缘。1997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紫砂陶艺的创作与装饰,师从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贾益芳。作品含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特色鲜明,外秀而内慧。作品《王者》为无锡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2001年入行以来,除了单纯的制壶外,泥绘对自己有独特的吸引力。泥绘是紫砂工艺品装饰的一种,在宜兴出产的诸多作品中并不罕见,但其中大都是用其他非紫砂彩料绘就,像我一样坚持用三种紫砂泥 (“五色泥”)调制颜料的尚属冷门,最大的原因在于由“五色泥”调制而成的彩料成色变化多端,比例稍稍不同,原料烧成前后的颜色都不一样,因此需要一种经验练就的预判眼光,往往要重复数十次才能符合自己设计理念的颜色。这个过程虽然艰苦,但得出来的作品原料和外形浑然一体,成就感很足。
    另一方面,如今不少工艺师都会将烧制或者装饰外包,这样能节省更多时间。但对于我而言,虽然会导致出产量少,但由于分工会带来设计理念传递的误差,紫砂壶的连贯性会打折扣,因此从买矿练泥到烧制成品,我都会一手包办。
    【千壶展“师评”】
    周全:此前参展时,主办方大都单独开辟空地,四周除了紫砂还是紫砂,专业性无可厚非。中山和宜兴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觉得这次博雅办的千壶展形式很好,反响让我们惊讶,在书店里面不仅能受益于暑期渐多的客流,边喝茶、边鉴赏紫砂壶、边看书也是多种文化间的融合。好东西要推广,推广起来难免与商家挂钩、聚焦于买卖,而博雅这种展览能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紫砂艺术,这样的推广才能做到细水长流,朝着文化普及的方向发展。
    杨海峰:在展览的第一天,一名女士当场购买了我的两个紫砂壶,她对紫砂壶的品鉴认识让我吃惊,我也很高兴在中山也能遇到“知音”。中山博雅每周三都举办茶席,这是宣扬茶文化和紫砂文化的好载体,这也是推动中山相关文化扎根发展的推动力,我们宜兴紫砂工艺师也将继续加强与中山博雅的合作。
    【工艺师谈选壶】
    周全:随着工艺的进步,在600多年的紫砂文化发展中,近30年来的发展可谓迅猛。在购买紫砂壶时,考虑因素越来越多。我建议购买紫砂壶前先定位好自己的方向,其中包括价格高低、名家与否、实用还是品鉴等。若是买来泡茶,则要注重其原材料,真紫砂壶摸上去的手感细腻但不打滑不黏手;若是买来收藏或投资,可关注具有上升潜力的工艺师;若是买来鉴赏,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紫砂壶的“形”千变万化,可根据自身喜好选购。
    杨海峰:对于想要入门的市民,我建议可先挑选价格在2000元以内的、由紫泥制作的光货类,这样的紫砂壶更能培养入门者的鉴赏眼光,其形态线条更加柔和美观。若经济能力允许,自身对紫砂文化有了一定的沉淀积累,就可选择本山绿泥制作的紫砂壶,形态方面也可选择花货类或筋囊类。最好与内行人同行选购,自己也要“做足功课”。相关链接
【中山博雅与紫砂文化】
三十年紫砂情缘为壶茶文化喜好者搭建交流平台
    中山博雅的紫砂茶缘继承自总公司深圳博雅。
    上世纪80年代,深圳博雅首次尝试将紫砂文化与诗书画文化相融合,邀请谢稚柳、朱屹瞻、陆俨少、陈佩秋、唐云(曼生十八式的最大藏家及推广者)、刘旦宅、程十发、吴青霞、应野平等海派大师绘画,刻制拓片至紫砂壶,再由画家本人亲笔签名。这批珍贵的纪念壶限量出品,携至港澳台开展文化交流。
    在随后的数十年,深圳博雅以宜兴紫砂为载体,将壶茶文化推广至南方及港澳地区。2012年7月,在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的支持下,中山博雅举办了“国学大师饶宗颐书画展暨宜兴紫砂文化展”,邀请紫砂鉴赏名家、紫砂泰斗顾景舟好友钱剑华先生举办“紫砂情缘”讲座。自此起,中山博雅继承深圳公司传统推广壶茶文化。2013年10月,特邀台湾冶堂主人、资深茶文化学者、台湾最早的紫砂壶研究者之一的何健先生莅临举办“器韵生动”讲座,分享壶茶文化。从今年4月起,每周三晚都会举办“博雅廊茶席”,邀约本土茶友品茶论壶。
    中山博雅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骏表示,之所以会把目光投向紫砂文化,是因为在过去举办的展览时发现,中山也有对紫砂文化有需求的人群,在瓷文化占据南方久矣的时候,为中山人呈现起源于江浙的紫砂文化,搭起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十分有意义。
    图片由中山博雅提供
亚博安卓下载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亚博安卓下载的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亚博安卓下载的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亚博安卓下载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