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三黎正传】[/b]
鲥,俗名时鱼、三来、三黎、迟鱼、鲥刺。箭头燕尾,腹宽嫩如羊脂,通体银鳞闪光,滑润如玉,出水即死。是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咸淡水两栖,平时生活于海中,端午佳节时上溯江河,产卵后再返海洋,年年如此,不误时节,故称“鲥鱼”。每年中人们能吃到鲥鱼的时候实为短暂,鲥鱼的味道又极鲜,故拥有名贵的身价,在国内淡水鱼价格中,它为第一。
中山民间有“春鳊秋鲤夏三黎”之说。意指到了特定的季节,这些鱼最为肥美。在这炎炎夏日,吃三黎就成了中山食家的“潮流”。
食家昭哥由于“好吃”,平日喜琢磨新菜式,在朋友圈子里“吃”出了名,而且尤嗜三黎。为此记者上门叨扰了一番,也见识了“私房三黎”的烹制方法。
既然是“私房菜”,那么地点即便不是自己家里,也必然是个清静所在。记者所去的是一间名为“好面色”的小面馆的二楼。楼上楼下不过十张台,喧哗热闹,可二楼楼梯口后面却有一扇老式红木大门,开门进去,别有洞天,雕花窗楹,红木圆桌,古色古香,与外面的氛围完全不同,有点“大隐隐于市”的味道。这便是昭哥款待朋友、品尝自创新菜的地方了。
[b]三黎私家炮制[/b]
这次我们吃的三黎足有1.5公斤重,是昭哥亲自在渔民那里收回来的,谈起三黎的种种,自有独门的秘笈。平心而论,8月已不是吃三黎的最好时节,夏至时的三黎才最丰腴肥美,每逢其时,三黎于海中衔尾而至,各地美食家也如猫儿嗅到鱼香,四处搜刮此种美味。
这里的三黎做法纯属自创———火锅———焖好的三黎用小锅盛起,随炉上桌。一般的三黎烹制方法是蒸、焖和红烧,而这些在这里却都被嗤之以鼻。用豉、蒜(各少量)焖煮出来的三黎,入口即化,甘香可口。
对于边吃边热,昭哥的说法是鱼一凉就腥,火锅则可保持热度避腥,而三黎又有个特点———越煮越香,所以用火锅不失为两全的办法。
另一个窍门是煮三黎切忌放姜,一般做鱼必然放姜除腥,三黎却是个例外,一放姜马上破坏三黎的风味。
至于火锅的汤底同样值得一说。据介绍,如果是上好的三黎,那就用价贱的黄鱼熬汁。如果拿3斤黄鱼全部熬成汤,那么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三黎的鱼味。至于为什么要用便宜的黄鱼而非其它上等的海味,昭哥的解释是黄鱼与三黎同味,熬汤配鱼最好,即便用瑶柱熬汤,也只会因为味道合不来而导致口感变差。
尝一口这私家炮制的三黎,但觉齿颊留香,鱼特有的鲜味直接冲击着味蕾,而且滑而不腻。三黎味美在皮鳞之交,晶亮的鱼鳞里含有大量的胶质,鳞下富含脂肪,皮下一层浅褐色肉,十分鲜美,又以鱼的硬边最美味。母鱼最为肥美,鱼子结实甘香。所憾是鱼刺太多。不少人吃鱼都怕刺多,其实,刺多才见味美。好在三黎鱼刺柔软,吃时没有骨鲠于喉之苦。
[b]与三黎的“一夜情”[/b]
昭哥另外为我们做了一块煎香的三黎,对于炮制的过程,他笑称“一夜情”。其实是将三黎腌制一整夜,异日煎食。这一夜的工夫称“一夜情”,也可以说是表达厨师对煮食的钟情,就差人怎么去理解了。据说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的吃法,但记者还是头一次遭遇这“一夜情”。
印象中如三黎之类的鱼,蒸或煮最见原味,红烧简直就是暴殄天物,煎炸似乎也很难讨好,但这碟“一夜情”的腌制显然内有乾坤,咸味恰到好处,肉质甘香细腻,如果配上一碗白饭,也可以让人美滋滋的吃上一餐。更为有趣的是,昭哥称这种“一夜情”三黎,冷了口感更好。联想一下,却也耐人寻味。
[align=center]腌制后煎香的三黎鱼块,亦很甘香。[/align]
[b]【诗意三黎】[/b]
美食家东坡先生把鲥鱼抬得很高:“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王安石也写道:“鲥鱼出网蔽江诸,荻笋肥苦胜牛乳。”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曾作诗云:“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其意为春季吃鲥鱼时加笋片蒸,其味更佳。
清代谢墉则作“网得西施国色真,诗之南国有佳人。朝潮扑岸鳞浮玉,夜月寒光尾掉银。长悔黄梅催盛夏,难寻白雪继阳春。维其时矣文无赘,旨酒端宜式燕宾。”竟将鲥鱼比西子,可见对鲥鱼评价实在很高。
[b]【典故三黎】[/b]
东汉的严光(子陵)帮刘秀打了天下后,以难舍鲥鱼美味为由拒绝光武帝刘秀入仕之召归隐富春江畔,更使富春江鲥鱼名满天下。这当然是严光拒绝做官的借口,但也说明了鲥鱼的价值。
三黎历来就是名贵鱼类,在古代就被作为江南纳贡之物,而天气已热,故保鲜极为重要。过去南方鲥鱼进贡入京,必须快马快船水陆并进,且需用冰保护。然而路途遥远,宫中吃到的始终是腐臭之鱼。以至后来朝中老臣亲自到江南,反而怪当地鲥鱼不够臭。[align=center]三黎味道极鲜,但人们一年能吃到它的时候很短暂,所以身价也比较贵。[/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