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气炎热,此时正是春夏节气之交,疫病丛生,因而为驱邪避毒,保健平安,民间有吃粽子的习俗。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44678]全副武装来收割[/url][/align]
中山人利用芦兜,创造了声名远播的芦兜粽,不但物尽其用,而且芦兜粽风味绝佳,教人一试难忘。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44675]芦兜过人头[/url][/align]
在工业化浪潮席卷之下,食品发展日新月异,民间传统食品多已日渐式微。一来因为加工烦琐,需时甚多,而成品价格低微。
不过,裹芦兜粽这种传统的民间手工食品,在中山民间还保持着相当的规模。昨日记者多方寻访,发现在濠头下陂村,相当多村民还保持着种芦兜的习惯,屋前街角,随处可见长到两人高的芦兜。村民繁忙地收割,通宵加工。有的村民一天要加工300到400个壳。芦兜每年收割后,要经过去刺、去心,再晒干,用竹竿压平,洗干净后裹成粽壳再卖给酒楼。
天生芦兜必有用
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包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其他像荷叶、芭蕉叶、芦苇叶等,都有人用来包粽子。一般来说,只要是不含毒性、气味清香、大小适合、煮后不碎烂的叶子,都可拿来作为粽叶。
因为中山人比较喜欢改良、研究,特别擅长制作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时,村民觉得郊野多芦兜,认为它叶长而韧别无用途,不妨用以试作裹粽。果然,这种野生百合科长年生植物煮之生香,芦兜叶味融入于粽,别有风味。粽子蒸熟的时候,满室都被那混着叶与馅的清香所充满。故此,日久成为家乡特色的芦兜粽。
芦兜叶坚韧,可以裹出分量十足的大粽子,而且用之包裹煮熟的粽子比竹叶裹的粽子更耐放。民间相传,芦兜叶还有解毒作用。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44679]加工芦兜叶[/url][/align]
各处乡村各处例
时至今日,宾馆酒楼的茶市,每到农历四五月,仍有保留着切件芦兜粽供应给茶客,甚至在酒楼门前装饰宣传,色纸飘飘,大量销售芦兜粽。
这种传统原来已历数百年。昔日,石岐茶楼在马路旁当众裹粽,起了活广告作用。据说,其所用的烧腩肉,还加上微量五香粉,粽的香味更浓郁。中山人另一特点是东乡、西乡五月不裹粽,却在四月十四盂兰节这一天家家精制芦兜粽,用于祭礼、自食、送礼。
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两头交错一字平口,酿入洗净的糯米(有微量精盐、生油、拌匀),夹以烧腩肉、咸蛋黄(洗净蛋白胶为宜),用圆水草绑扎。武火煲至水滚放入芦兜粽,文火煮4个小时,间中加些开水,收火留浸于汤内4小时。味香腻,食之韧滑。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44673]包粽子[/url][/align]
芦兜粽这种带有强烈传统特色的民间食品还会流行多久?有饮食业行家认为,传统食品经过多年的流传,配料和馅料比较合适,符合人们的饮食习惯。不管经过多少年,相信这种传统的地位还是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