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已得到有效控制,中山人,开始显示出稳定的心态。不少人亦恢复了“为食猫”的原样,频繁出外吃饭。
另一方面,假期举家登山郊游成为一种时尚。一来呼吸着混着泥土味道的空气锻炼身体,二来逃离弥漫着消毒药水和清洁剂混合的空气。不少水边山脚的露天庄园式食店大多高朋满座。
看来,新鲜的空气令人贪婪,丰富的美食也能予人力量!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44014]密实螺[/url][/align]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44013]膏蟹豆腐[/url][/align]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44012]长江路三溪村口“鱼米之乡”农庄酒家[/url][/align]
长江路三溪村口“鱼米之乡”农庄酒家就是一个逃避“非典”侵袭满足食欲诱惑的好地方,迂回错落的竹楼,本来是搭在十几亩茂盛的荷塘上,盛夏未到,新栽的睡莲有6、7种之多。长到澡盆大小,不日就可以长到桌面大小。往日那一片硕果累累的水瓜棚下,种了不少有药用或观赏价值的奇花异草。
睡莲、桔梗、蒲黄、西蕃莲、紫莎草、薄荷、香茅。相互映衬,正是那种让你寻寻觅觅的自然气氛。
寻找的乡土美味
老板经常在珠三角一带四处试食,尤其对各种农家乡下的美食特产都了如指掌:某处的四季豆,吃后不留渣;某处的水库鱼走地鸡,无污染,小有名气……引得大家垂涎欲滴之际,菜用竹、木、藤等编制的传统食具盛出,正是水乡的农家风味。
由于老板是做中药行出身,挑选原料自然有心得,例汤中就有时下大受欢迎的功效去湿解毒的材料。中药认为紫苏能行气,解虾蟹之毒,这里作为配料的紫苏有山紫苏野紫苏之分,颜色越紫越香。这里所用的是香苏,也比一般的紫苏要香。
做法简单的“农家菜”风味十足,诀窍全在于对原料的讲究。听老板介绍,如今珠三角农副产品的口感比不上一些山区农家的出品。因此农庄所用的米、鸡、鸭,全部来自山区,那里地无化肥,鸡鸭鱼也不会用激素喂养,那里磨出来的花生油,也比中山本地的油香。
比如说做腐竹的水要用祖传的方法用山水制造,而且是用五桂山的山水。“沙虫蒸鲜腐竹”里的腐竹没有增白剂。特别嫩滑,也不会有硬硬的棱角。
一道蟹膏豆腐,以蟹膏的丰腴鲜美,配合豆腐的白嫩细滑,更是相得益彰。
滋补的水煮三鲜是从新会引进,取鲜活的水蟹、鲩鱼、虾一并煮熟。由于虾蟹不加盐醋而五味俱全,不用焖,只用油、水,也不放姜和蒜,也不起锅,大碗盛来,鲜美之余居然五味调和,全无腥味。
竹筒椒与密实“”
鱼米之乡的不少菜式取自农家,别有风味,比如,水瓜生在水边,性味寒凉。制作时按渔民的方法,用竹刀来切,水瓜的切口不会变黑,加上淮盐、辣椒碎煎烤,既爽且香。
将蛤称为“”,晒干了就是“干”,新鲜的“”吃起来肉厚嫩多汁。这里有一道独特的密实“”,也是采用渔民的做法。煮熟后不开口,但其外壳经过加工,可从后面轻轻掰开,汁流满手。
乡村竹筒椒的辣椒品种经过挑选,经过加工,煮熟后依然保持圆鼓鼓的鲜绿模样。辣椒叶窝蛋中的辣椒叶纤维细嫩,有明目作用。
海罗氏虾烩伊面是一种新创的菜式。这些虾是河水漫顶后,塘养的虾游到河海中,给渔民捕获,虾个头特别大,制作上吸收了龙虾的做法。
传统的花生鱼蓉汤这里也可以喝到,这种亲切怀旧汤的做法简单,只是功夫繁多,要先将鱼肉拆骨,所以现在很少人煲了。简而不陋的茅棚下,吃到这些乡土菜,宾主之间亦有了几分自家人的感觉。主食还是推荐招牌的烙饼,甜粟烙饼不用说了,绿豆烙饼最适宜喜欢绿豆沙的香草味道的食客。馅料是云香配绿豆沙,挥发出馥郁香味,香酥可口,须点双份才能解馋的。
环水而坐,窗外芦苇茂盛,更远处是五桂山郁郁葱葱。夕阳西下,待到习习凉风吹干登山运动后的滴滴汗水,也将“非典”压抑的心情吹到遥远的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