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锦
家乡小吃近年来登上茶楼酒馆大雅之堂,而且着实地红火了一把。上周末,有客从海外来聚会,下午参观完三鑫双语学校,领队李镜澄学长提出建议,说既来三乡,要我们一尝地道的三乡濑粉。
濑粉传统制作技术在三乡镇,故名三乡濑粉。它是以加饭的粘米粉为主料制成圆条状的鲜粉,加上选用当地的优质矿泉水蒸制,故粉条韧滑爽口,配以汤肉料,便煮成可口的汤粉。说起此粉来头大,品种有湿粉和干粉,称中山濑粉,是广东出口米粉五大名牌之一呢!
何生酒家。三乡濑粉是主食,茶色玻璃转盘上放满乡土点心:角仔、叶仔、芋糕等各一大碟。来客中的澳洲同窗都说这顿点心宴别开生面,既解馋肠又重温儿时旧梦。席间话题集中在口中的美食,谈起三乡濑粉的命名,更有人提出濑粉的“濑”字,是写了白字,从这种粉的制作过程,应称为“酹”,还用苏东坡词“一樽还酹江月”来佐证。
三乡濑粉的构思其实来自农家小吃“酹锅边”。中山农家从前一般都有大锅大灶,尺八大锅寻常见,内容决定形式,酹锅边由此而来。烧开半锅水,把事先调好的米粉浆,用壳舀来酹在锅边处,顺流下锅熟成粉块,铲入锅心开滚的汤里。这样一次一次地操作,就是酹锅边粉,简单易做,吃味咸甜均可。遗憾的是,但它土得不能再土,不能转换成商品。
酹锅边经过民间美食家的改造,成了今天的三乡濑粉。至于它到底是濑还是酹,一看制法便能分晓,无需置辩了。初时的濑粉制作,是把粉浆放入袖筒状的袋中,出口处是钻满圆孔的金属板,粉浆被边挤边酹入滚汤里,做成粉条。这样酹出来的粉,当然与“流经砂石的水”那个濑这无论怎样也扯不上关系的。
想从前离家在外,回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泥祖母做酹锅边吃。祖母问我吃多少?我说一木壳———4碗。乡土的美味虽是简单,但自幼齿颊留香,心思重复其中的快慰。那晚三乡的点心宴,真的找到这久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