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进补”还没有开始。在这个看不到黄叶飘落的城市,是金黄的螃蟹“沙沙”的爬动,让我们感知秋天“与稻粮俱肥”的成熟滋味。长江路口“鱼米之香”农庄,迂回错落的竹楼,本来是搭在十几亩茂盛的荷塘上,如今已露出一片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景象,便有食客移座趋前,要在那一片硕果累累的水瓜棚下举箸赏鲜。
无葱无蒜水煮三鲜
随着季节转变的还有菜牌。中秋前后,蟛蜞多膏,一网可多达几十斤,酱汁蒸之,咸香味浓,鲜味比蟹还足。产自斗门横门一带咸淡水交界的白虾刚上市,蒸熟后依然玲珑剔透,红黑的细卵团结不散,上碟时衬了一张碧绿的蕉叶上,益显冰清玉洁。农庄的余老板从在发电站工作的朋友处取回自小在水库长大的鲩鱼,做出一道蟹子鱼肠蒸蛋,以蟹子的红爽,配合鱼肠蒸蛋的白嫩,更是相得益彰。菜式用竹、木、藤等编制的传统食具盛出,正是水乡的农家风味。
滋补的水煮三鲜是从新会引进,取鲜活的水蟹、鲩鱼、虾一并煮熟。由于虾蟹不加盐醋而五味俱全,不用焖,只用油、水,也不放姜和蒜,也不起锅,大碗盛来,鲜美之余居然五味调和,全无腥味。产自五桂山的山坑螺要到下雨天才能保证收采供应,油盐蒸,紫苏炒都可以,汁浓味香,新鲜入味。
嫩口豆仔入口即溶
味道清淡、做法简单的“农家菜”风味十足,诀窍全在于对原料的讲究。比如说做腐竹的水要用五桂山的山水。“鱼米之乡”有一道招牌菜——香榄四季豆,四季豆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味道,用切碎的榄角和榄叶干煸,吃起来豆仔爽口榄香四溢。由于特选的四季豆非常嫩口,干煸之后依然水分充足,完全无渣,几乎有入口即溶的感觉。
听老板介绍,如今珠三角农副产品的口感比不上一些山区农家的出品。因此农庄所用的米、鸡、鸭,全部来自新会西部一个贫瘠的山区,那里的农民穷得连电都不大用得起,地无化肥,鸡鸭鱼也不会用激素喂养,那里磨出来的花生油,也比中山本地的油香。
由于老板是做中药行出身,挑选原料自然有心得,这里的例汤中就有功效去湿的车前草。作为配料的紫苏有山紫苏野紫苏之分,颜色越紫越香。中药认为紫苏能行气,解虾蟹之毒,这里所用的是香苏,也比一般的紫苏要香。
主食是传统的花生鱼蓉粥,这种亲切怀旧的粥做法简单,只是功夫繁多,要先将鱼肉拆骨,所以现在很少人煲了。在简而不陋的茅棚下,吃到这些乡土菜,宾主之间亦有了几分自家人的感觉,拂面不寒的秋风中,人情倒比秋意更浓。
孙俊军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