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山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特聘人才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解读中山市特聘人才政策的制度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并就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宣传文化、教育卫生、乡村振兴等领域特聘人才的申报评定工作回应社会关切。
发布会实录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 郑龙骏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山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新时代人才工作,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支点,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热土,近日,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体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局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其中,特聘人才政策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便于社会各界深入了解特聘人才政策,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特聘人才政策的制度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并回答记者提问。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张远梁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孟开
市教体局副局长 王志红
市科技局副局长 肖田野
市工信局副局长 徐勇哲
市人社局副局长 郑海声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吴敏华
市卫健局副局长 欧阳刚劲
首先,有请张远梁介绍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各位镇街领导和人才专员:
欢迎大家来中山国际人才港参加特聘人才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我从五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下特聘人才政策。
一、特聘人才政策的内涵
我们的特聘人才政策是根据今年4月发布的《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由宣传、教体、科技、工信、人社、农业、卫健等7个主管部门通过一定方式评出各领域创新价值较大、专业能力突出、业绩成果显著、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给予专项补贴、定向跟进培养、使其持续发挥作用的一项政策。
特聘人才政策是“人才23条”中分量最重的一个创新举措。但它不是突然间冒出来的,而是在总结近年人才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形成的一项改革成果。已经实施了二十多年的中山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评定、2015年起实施的企业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评定、2016年起实施的事业单位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评定,以及2020年起实施的企业举荐高层次人才政策,都是特聘人才政策的重要基础,这次推行的特聘人才政策是在前期局部探索的基础上的全面铺开。
二、特聘人才政策对我市人才工作格局的重大意义
特聘人才政策是我市落实党中央关于坚决破除“四唯”部署要求,健全人才评价机制的具体行动。特聘人才政策实施后,我市自2010年起持续实行了十二年的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认定政策就不再执行。从今年7月1日起,不再新增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现有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按原政策享受相应待遇,与特聘人才一并纳入中山市高层次人才范畴。这是我市人才分类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
调整后,中山市高层次人才包括今年起评定产生的特聘人才,以及此前已有的1-8层次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对于在站博士后、博士、企业硕士、企业副高职称人才和新入选“中山工匠”的技能人才,则纳入青年后备人才范畴,提供“即来即补”的基本津贴,需要参评并入选特聘人才才能进入高层次人才队伍。
三、特聘人才政策的优势作用
一是实现人才分类评价。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特聘人才评定将过去“全市单一的人才认定标准”调整为“区分行业领域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将有助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在不同赛道脱颖而出。
二是部门单位有了更大的选才主动权。能否入选特聘人才,与人才所在单位、发挥作用密切相关,需要主管部门和单位认真研究和比选,用人主体拥有了主动权,也承担起更多的人才队伍建设责任,相信也会更好形成全市人才工作合力。
三是新老人才都有参评竞技的机会。过去高层次人才主要是通过认定产生的,只有新培养新引进的人才才能享受政策待遇,容易产生“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新老人才待遇不均的问题。特聘人才政策能够很好的兼顾过去、现在与未来。首先,重点是着眼当前新培养新引进的人才,这是特聘人才的主要对象;其次,政策出台前已长期在中山工作的人才,也可以通过参评特聘人才获得新政策的支持,给予新老人才同场竞技的舞台,鼓励能者得之,甚至已经是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的人才,在原有的三年资助期满后也可以参评特聘人才,获得新的补贴和支持;最后是放眼未来,对还没有来中山的人才,只要谈好了计划入职的意向单位并承诺三年内到岗,同样可以参评特聘人才(科技创新和企业领域除外)。
四、特聘人才评定流程
主要有五个环节。
一是个人申报。未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凡有意向来中山工作并承诺三年内到岗,或者已经在中山全职工作的人才,均可以申报参评特聘人才。特别优秀的,条件可适当放宽。需要提醒的是,目前特聘人才分了7个领域进行评定,每期申报每人只能选择一个领域进行申报。
二是工作单位初审。人才所在单位或者计划入职的单位对申报人资格条件、佐证材料等进行初步审核,提出推荐意见。
三是主管部门评定。按照评分指标体系划分a、b、c、d四档提出评定意见,确定入选名单。
四是签约入聘。人才与工作单位、主管部门签订三方聘约,报市委人才办备案。特聘人才一般资助一个聘期,每个聘期三年。特别优秀的,经审批后可增加一个聘期,第二个聘期的档次不低于第一个聘期的档次。比如第一次评上c档,第二次参评至少要能评上c档才允许续聘。
五是管理考核。特聘人才需制定聘期内的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作为年度考核和培养期满考核的依据。由主管部门对特聘人才履约情况、发挥作用情况进行考核。市委人才办评估各领域上一年度评定特聘人才的质量和发挥作用情况,动态调整下个年度名额指标。
五、特聘人才待遇支持
一是专项培养支持。主管部门将特聘人才作为本领域重点人才进行专项培养,持续跟进特聘人才在中山工作情况,对接做好工作支持,协调解决开展工作所需的各项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二是特聘补贴支持。可获得专门的经费补贴支持,用于生活、工作、学习等支出。其中,a档200万元、b档100万元、c档50万元、d档20万元,分三年发放。如果一位人才连续两次入选a档特聘人才,将可获得400万元支持。
三是子女入学优待。a、b、c档特聘人才的子女新生入读幼儿园、小学、初中或从市外转学的,都可以根据学位情况按人才意愿优先安排,全市公办、民办学校(含幼儿园)都可自选。d档特聘人才子女新生入读幼儿园、小学、初中的,由市教体局统筹,镇街教育部门配合,根据学位情况按人才意愿优先安排,全市的公办学校(含幼儿园)自选。
四是医疗服务优待。我们成立高层次人才医疗咨询服务中心,为特聘人才提供线上导诊、医疗咨询等服务。全市所有三甲医院门诊为特聘人才及直系亲属(配偶、子女、父母)提供专人导诊服务。特聘人才每年可享受两次市人民医院康怡特诊中心免挂号费特诊服务。对因病需住院治疗的特聘人才,优先安排专家会诊、优先安排检查和手术、提供优质医疗和护理服务。
五是住房安居保障。特聘人才即使户籍不在中山,购买商品房也可享受本市户籍居民同等待遇。购买首套自住商品房可享受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上浮5倍的待遇。可就近申请拎包可住的人才公寓。
六是专设特聘人才中心尊享服务。中山国际人才港是服务全市人才的总枢纽,我们今天所在的是总部,全市还设立了5个人才中心,其中一个就是特聘人才中心,依托中山市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为特聘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
今年的特聘人才评定工作已经启动。申报公告已在“中山人才”公众号和各主管部门官方媒体发布,截止时间是6月30日。恳请各位媒体朋友多宣传,让更多人才了解中山、了解中山人才政策。我们诚邀海内外英才来中山创新创业、安居乐业、建功立业。祝愿今年报名参评的各领域人才马到成功,在中山再创佳绩。
以上就是我对特聘人才政策的相关说明,谢谢大家。
主持人: 郑龙骏
谢谢张远梁先生。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想提问的记者朋友先举手示意。下面开始提问。
媒体问答
南方日报: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特聘人才政策有什么特点?对中山开展文化兴城建设来说,有什么帮助?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孟开
感谢您的提问,感谢您对中山文化兴城工作的关注。中山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培养文化人才、团结文化人才、引领文化人才、成就文化人才。这次颁布实施的人才政策中,专门设定了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板块,充分体现了中山市委市政府对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也是努力构建一支与文化兴城事业相匹配的人才队伍的重点举措。主要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更加注重专业性。坚决破除“四唯”,放宽了学历学位限制,降低了学历学位以及职称的评分比重,更加注重评价业务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提高业绩评价比重,业绩评分超过50%,体现以业绩、成果为导向、唯才是举。
二是在申报对象群体上,更加注重广泛性。打破户籍和身份限制,除了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之外,只要是在中山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是有意向来中山工作的这方面人才,都可以申报。
三是申报类别覆盖上,更加注重全面性。分“社科理论、新闻媒体、文化文艺、网信和其他”五个类别,全面覆盖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各方面、各业态人才。
四是人才需求匹配上,更加注重精准性。结合我市文化兴城建设的实际需要,突出选拔紧缺适用人才,如人才紧缺度指标占总分10%,对高层次文博、融媒体、文化创意等文化新业态人才也突出了倾向性。
文化兴城,重在人才。这次文化人才政策,着眼文化的特殊性,坚持目标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统一,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文化人才、爱护文化人才的浓厚氛围;就是为了优化人才文化结构和布局;就是为了给广大文化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更广阔的平台,就是为了给中山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智力支撑。谢谢。
中山广播电视台:请问政策中有关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评定,包含范围主要有哪些?同时,中山高新技术企业里的研发人员应该如何申报?
市科技局副局长 肖田野 :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评定对象范围主要包括重点科研平台和市级以上创新创业科研团队。重点科研平台是指与中山市人民政府、市科技局签订共建协议的科研型重大人才载体平台,有两个层面,一是市政府层面引进的,例如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另一个是市科技局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引进的高校在我市设立的科研平台,如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在我市设立的研究院或创新中心。
根据全市特聘人才评定工作安排,高新技术企业里的研发人员统一归口到企业领域申报特聘人才,所以没有纳入科技创新领域。
广州日报:如何留住人才是一个普遍的课题。中山在留住文化人才方面,有什么具体思路?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孟开 :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众所周知,中山是一片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沃土,也一直是一片文化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既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留住文化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抓住文化兴城的有利契机,坚持系统思维,打好“组合拳”,真正在前景引人、平台育人、事业用人、感情留人方面出实招、求实效。
比如在前景引人方面:中山正在谋划出台文化兴城三年行动方案和十大重点项目。
在平台育人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做大做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建的孙中山研究院,中国作协指导、广东省作家协会设立的“美好生活基层行”中山“小康样本”创作基地,《诗刊》中山诗歌创作基地,等等。
在事业用人方面:我们将继续把打造文艺精品力作作为文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聚英才而用之。
在感情留人方面:做好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服务环境“加法”,做好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条条框框“减法”,真心实意重视人才、亲近人才、信任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以人为本。
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市内、市外文化人才踊跃申报我们的特聘人才,我们将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保障。美丽中山、投资热土,我们欢迎您!谢谢!
中山日报:企业领域特聘人才评定有什么亮点?将怎样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市工信局副局长 徐勇哲: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市工信局开展企业领域特聘人才评定工作,主要有以下3个亮点:
一是企业主体突出。本领域特聘人才由所在企业负责举荐,强化用人主体的自主权。
二是企业覆盖面广。全市纳税前100名的大型企业,全市纳税前200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省、市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等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还有实施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并已备案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都可以举荐人才。
三是评定标准优化。突出人才经济贡献为主要评定指标。缴纳个人所得税5万元(含)以上,并经企业举荐的人才,就可以参评。按缴纳个人所得税等条件分为a、b、c、d四档。
当前中山市正在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工作。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但涉及技术层面,还必须从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建设、业务流程等各方面实施再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数字化领导者,现在这种新兴的职位叫首席信息官cio。cio负责把企业的数字化战略有效地转化为战术,引领企业内部、外部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互动和数据流动,推动企业传统组织方式、运营模式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
为鼓励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发挥企业首席信息官引领优势,带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去年我市印发了《中山市鼓励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实施方案》。概括起来,主要有3方面措施:一是给地位,让首席信息官获得授权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作,成为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助手;二是给荣誉,定期开展优秀cio评选,并通过新闻媒体对优秀企业cio进行专访,宣传推广企业cio制度建设成效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经验。三是给奖励,今年我市开展企业领域特聘人才评定工作,通过评定企业首席信息官(cio)领域特聘人才,给企业cio一定的资金奖励,激发企业对cio制度建设的积极性,培育一批成功带领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优秀首席信息官。
谢谢大家。
中山广播电视台:当前教育体育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情况怎么样,在今后的特聘人才评定管理方面有哪些举措?
市教体局副局长 王志红: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教育体育领域特聘人才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覆盖全市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等,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特聘人才主要特点是高职称、高学历,包括大学正教授、中小幼正高级职称教师及博士;中职教育特聘人才则以高技能人才居多,包括全国技术能手、省技术能手等。体育领域特聘人才主要集中在市体育运动学校。
具体评定方面分为高教、普教、中职和体育四个序列,主要特点是“高、精、尖、缺”四字。高教序列侧重于在我市新兴产业相关的科技研发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中职序列侧重于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所建树的“双师型”教师,普教序列侧重于在教书育人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名优教师,体育序列则侧重于在培养拔尖运动员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优才。
在人才评定管理方面,我局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特聘人才评定工作,组织专家委员会开展评审,重点从专业紧缺度、专业技术成果、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评价。我们将遵循“既看重已有成绩和岗位作用的发挥,又着眼推动未来发展”的评价原则,明确特聘人才聘期内的任务目标、年度考核要求等,希望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助推中山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很多新兴产业,如金融、数字化、服务业等行业人才和各类技能人才,他们应该如何参评,能享受相关人才政策吗?
市人社局副局长 郑海声: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此次特聘人才评定划分了7大领域,各有侧重,各具行业特色。根据我们对近几年企业人才评定工作的评估分析,和前期对不同行业人才诉求的调研,金融、法律、数字化等行业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贡献也非常突出。因此,此次特聘人才的评定,我们专门设置了综合领域,是在企业经营管理、科技创新、卫生健康、教育体育、宣传思想文化、农业农村等6大领域以外,对于一些重要行业的补充,扩大人才政策实施范围,让更多人才参与受惠。
综合领域评价体系在政策设计中,我们充分参考了以往企业人才评定的评价方法,在评分指标上对学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进行平衡,破除“四唯”限制,突出工作成果和业绩,注重与中山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如现代服务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法律、会计、数字化、电商、物流等多个新兴行业的人才更具优势。我们欢迎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人才参加综合领域评审。此外,按照“人才23条”工作部署,下一步,市人社局将出台专项政策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引育集聚,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水平,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广州日报: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设置对推动乡村振兴有何作用?在评定方面是怎样操作?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吴敏华: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市对乡村人才发展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乡村人才易流失,部分乡村人才发挥作用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且此前,认定高层次人才对学历、职称、学术研究要求较高,而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专技人才难以达到高层次人才标准,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较少。因此,我们在农业农村领域设置评定特聘人才。
对于评定特聘人才,我们分a、b、c、d四档。在制定评价指标时,侧重于资历、业绩,提高从业时间、行业紧缺度、行业专业方向、荣誉获奖、行业评价、行业影响力、社会效益这类指标分值比例,对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资格职称、学术成绩分值比例减少。通过评定特聘人才工作,引进和培养一批目前较为紧缺的从事土壤农化、植物保护、组培技术、名贵树木科学养护、特种养殖技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产品电商以及乡村建设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解决目前我市乡村人才紧缺状况,助力乡村振兴。
中山日报:此次卫生健康领域特聘人才评定工作有什么亮点?另外据了解,卫健领域使用单独的系统申报,请问是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市卫健局副局长 欧阳刚劲: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中山市卫生健康领域特聘人才评定工作,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遵循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促进人才发展为目标,以科学评价为核心,创新我市卫生健康领域人才评价方式作出的重要改革。
此次人才评定工作坚持以德为先,坚持实践导向,坚持分类评价,坚持服务发展。从制度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机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优化:
一是突出对临床能力的评价。破除唯“帽子”倾向,着重强调卫生健康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基础和工作实践积累,引导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才深耕专业,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
二是加强对基层人才的倾斜。指标体系对在我市镇街工作的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才给予一定政策加分,激励人才更好服务基层,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让基层人才受到尊重、获得荣誉,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归属感、获得感,夯实基层发展的人才根基。
三是创新人才评定“无纸化”“不见面”新模式。我局在全市申报系统建立前,就已委托专业机构单独开发“中山市卫生健康领域特聘人才网上申报系统”,在全市率先实现评定工作全流程网上办理,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评审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运用“中山市卫生健康领域特聘人才网上申报系统”,我们主要是有两个考量:一是提升工作效率。我们进一步简化申报与评审流程,申报人员在线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和上传申报材料,从申报材料受理、单位推荐公示、主管部门政策性审查,到专家评审等各个环节均实现网上办理,优化了申报方式,规范了评定过程。二是提升服务水平。申报人才也可通过网上查询,追踪办理进度,极大地节约了时间、精力。
通过此次人才评定工作,我局将重点构建人才管理长效机制,为推动我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主持人: 郑龙骏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问答环节就到这里。如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会后请与我们工作人员联系。
特聘人才政策是破除“四唯”,避免“一刀切”,让更多“千里马”在各自赛道上崭露头角、竞相奔腾的重要举措;是突出评价人才贡献、科研质量和原创价值,推动人才“帽子”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的重要方式;是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科研平台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的重要探索。我们坚信,随着中山市特聘人才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市的人才工作将会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在此,也希望各媒体朋友今后更多关注和宣传特聘人才政策,我们共同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尊重人才、呵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