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教育改革已进入到深水区,教育质量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而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重心。中小学如何将质量提升和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落地,寻找怎样的突破口,以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系统性突破,需要我们深思。
中央教科院院长田慧生说,建设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它力求解决过去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片面追求课程数量、规模,盲目整合,忽略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从而造成的课程建设“碎片化”、“分散化”、“割裂化”、“无序化”等一系列问题。可见,构建有活力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课程价值: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育人目标的载体是主题集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课程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关键领域,课程实施是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首要路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其实质就是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没有课程作支撑,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课程作为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色彩,需努力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将学校课程内容按功能科学地划分为若干课程领域,并且选择多样化的实施方式和适切的评价方式,最终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品牌化。
课程体系建构策略:有活力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应融于学校文化建设大系统中。建设学校课程和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不能只为建设而建设,要主动将建设纳入学校文化体系的建构之中。学校课程体系只是学校整体文化的一个方面,需要在建设之中紧扣学校的育人目标、办学理念、学校制度、课堂建设、特色主题等,使之融入于学校文化建设大系统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是规划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建构要重视规划,主导思想必须突出育人功能,全方位体现学校教育 “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核心问题——因为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所以,多深入思考所开设的这门课程到底要培育学生什么核心素养?同时,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还要敢于在实践中尝试,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以臻于不断完善。这之中,要激发全体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励大家不断提出新思路、新建议、新方法。
课程体系建设责任:建设有活力的学校课程体系的责任主体是全体师生。从课程体系规划,到课程运行,到课程体系修正与完善,到课程的评价,最后到课程的总结提炼,都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绝非一次性的工作,应该是永远处于动态建设与完善中;也绝非只是校长、行政和少数骨干教师的事,而是全体师生的共同事业。课程体系建设切不可只是写在纸上,汇报在口头上,而应该切切实实地贯彻到所有师生的日常活动中,变成师生自觉的行动。
有活力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