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中山糖厂幼儿园小朋友在比赛中互相帮助。

20世纪80年代中山机关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学钢琴。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晒日光浴。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用餐。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这首根据新疆民歌改写的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从上世纪50年代始,在全国各地幼儿园传唱不息。儿童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幼儿园是小朋友学习成长的快乐天地。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是每个家庭的愿望。
30年前的中山市幼儿教育
中山现代意义的幼儿教育始于清末,新中国成立后,幼教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据中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山的幼儿园数、幼儿人数分别是50年代初的32 倍和70倍。全市拥有幼儿园有近160所,大多数幼儿园实现了 “七有”(有光线明亮的科室、合适的座椅、活动场地、教具玩具、午睡的床铺、合格的厕所、流动水洗手);在园幼儿数接近3.5万人,幼儿园教职员工近1500人,入幼率接近70%。
中山是我国的著名侨乡。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山籍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热心支援家乡的幼教事业,踊跃捐资建设幼儿园。其中包括,美籍华人王达雄捐资创办的笑来幼儿园,由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捐资建成的石岐烟墩幼儿园,旅美华侨欧阳官昌兴建的欧阳干荣公幼儿园,香港同胞郑亮均先生捐资兴建的郑亮均幼儿园等。
小朋友的“吃喝玩乐学”
20世纪8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中山经济相对发达,为了让小朋友拥有幸福精彩的童年,“膳食有营养、寓教于游戏”,成为当时中山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
科学膳食合理搭配。据中山市档案馆藏档案记载,1980年,为了改进幼儿膳食配比,中山县机关幼儿园享受国家政策倾斜,除了从市场优先采购新鲜蔬菜和肉蛋奶等食材,还得到了农村生产基地以优惠价格供给的优质肉类及其制品,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儿童膳食营养。为提高幼儿的食欲,幼儿园的菜谱尽量做到每周不重复,做到荤素搭配、粗细结合。
做早操与“日光浴”。为增强幼儿体质、活跃幼儿身心,幼儿园的老师除了每天带领小朋友做早操之外,还会安排一节室外活动课,保证幼儿每天有两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夏季,幼儿园老师会让小朋友穿着短裤、背心一起到户外享受“日光浴”,有条件的幼儿园还会开设游泳课,让小朋友尽情享受嬉水之乐。
1981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规定,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作为教育内容。为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老师在上课时会使用多种多样直观的教具,使小朋友对诗歌、儿歌、童话故事、图片欣赏等有更直观的认识,启发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记忆。老师也会带着小朋友到田野、公园里观察农作物和花朵,一起画画、唱歌、玩游戏等,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小朋友还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玩“邮局”“百货公司”“肉菜市场”“少年之家”“医院”“动物公园”“客运站”“食品厂”“制衣厂”等模拟社会生活。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开设了音乐课、美工课,培养幼儿兴趣,并采取集体和个别分开培养的方式,使一些对音乐、美术有兴趣的小朋友得到更好的发展。